卧薪尝胆的复仇之箭 - 赵高
赵高是复仇之雄,还是乱政的佞臣,最近历史上找到了蛛丝马迹。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606834/#
仅仅三年的时间,赵高以十分毒辣的手段,杀秦大公子扶苏,杀秦大将军蒙恬,杀秦大丞相李斯,杀秦二世胡亥,杀秦宗室公子公主,杀秦文臣武将,直杀得大秦帝国庙堂之上几乎空无一人!
而且,据《史记·李斯列传》“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所载,秦国宗室公子公主,死得是很惨的!
另,史载天下大乱后,赵高曾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也”,以麻痹秦二世。而巨鹿之战后,项羽与章邯相对峙,最终,章邯投降项羽,也是担心赵高会在背后下手害他。
赵高为何要这样做?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若是子婴所言非虚,赵高之所以杀了那么多秦国要人,原来是与楚人缔结了盟约,要灭掉整个秦国宗室,而让他赵高在关中为王。
子婴按照他所说的策略,成功杀死了赵高,当了四十六天的秦三世。
四十六天后,刘邦率军从武关出发,驻军霸上,招降子婴。
赵高若真与楚人结盟,是不是与刘邦结盟呢?
以刘邦之豁达大度,只要有好处,就算赵高名声并不好,也是大有可能会结盟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所载,刘邦与赵高是有过联络的。
只是,刘邦得国后,为何并未说明赵高在灭秦中的作用?
难道,赵高是与另一个楚人——项羽——结盟?
只是,以项羽之霸气,未必会与赵高这“秦国奸相”结盟。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赵高很可能是与“义帝”楚怀王结盟。
“义帝”原是楚国宗室之后,赵高原是赵国宗室之后,两人出身原本相当,又都有灭秦称王之意,自然很可能一拍即合。
赵高既是赵国宗室之后,那么,他在秦始皇死后的所作所为,自是要为赵国复仇!而那他那太监之身,也很可能是为了打入秦宫而自宫的!
这,似可从赵高在秦二世时得到的一个封号,作为印证。
这个封号是——安武侯!
当年秦赵长平之战时,坑杀四十余万赵军的秦将白起,封号是——武安君!
赵国正是由于长平之战死了四十余万军人,才大伤元气。
赵高要“安武侯”这个封号,自是含有颠覆“武安君”白起为秦国所开创的辉煌历史的深意。
而《史记·高祖本纪》有云:“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是不是也是说给赵高听的?
当是时,宋义、刘邦、项羽、范增诸人,如何赶得上赵高先入定关中?
按理来说,赵高本是太监,本不应对帝位抱有太大的兴趣,但,据《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应为孙字),授之玺”所载,赵高逼杀秦二世胡亥后,毫不客气地将皇帝用的玉玺佩带在身上,当真是自命不凡。只是左右百官并不听从他,皇帝的宫殿又好几次要坍毁似的,赵高自知是上天不允许他称王称帝,群臣也不会答应,这才作罢。
赵高杀胡亥之时,刘邦刚攻陷武关不久,赵高是不是怕刘邦抢他的“关中王”?
只是,赵高千算万算,却没算到,太监如何能称王!
这里,无疑有一个疑点,就是司马迁为何不在《史记》一书中,明明白白地写出赵高在秦二世年间的所作所为,本是为赵国复仇?
以司马迁之才学,就凭《史记》中的这些记载,司马迁完全可以为赵高盖棺定论,司马迁为何不这样做?
司马迁是不是有什么顾忌?
秦国已灭,司马迁本不应对秦人还有顾忌。
司马迁真正顾忌的人,只能是汉时之人。
司马迁曾官至中书令。
汉武帝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政事,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
是的,司马迁是汉武帝的中书令,而赵高曾为秦始皇手书遗诏。
司马迁之所以能当中书令,是因为他是——宦者!
司马迁之所以是宦者,原是拜汉武帝所赐!
若是司马迁明明白白写出赵高是为了复仇才灭秦,那么,处处师法秦始皇的汉武帝,会作何想?
十有八九,会为司马迁再补上致命的一刀!
历史真是很会嘲弄人。
赵高为了灭秦,可是无所不用其极。所谓“收太半之赋”,正是由他一手操纵秦二世胡亥而促成的局面,加上李斯投机而不得其法,加重刑罚,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资治通鉴》)。
此时,让老百姓受不了的,可不止是赋税了。
这一招,叫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否则,陈涉如何能有120余万人追随他起义,天下百姓,也不可能追随项梁、项羽等六国之后去造反。
赵高为了操纵秦二世胡亥,还留下了一个典故——指鹿为马。
卧薪尝胆的复仇之箭 - 赵高
2008-08-07 01:04
赵高是复仇之雄,还是乱政的佞臣,最近历史上找到了蛛丝马迹。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606834/#
仅仅三年的时间,赵高以十分毒辣的手段,杀秦大公子扶苏,杀秦大将军蒙恬,杀秦大丞相李斯,杀秦二世胡亥,杀秦宗室公子公主,杀秦文臣武将,直杀得大秦帝国庙堂之上几乎空无一人!
而且,据《史记·李斯列传》“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所载,秦国宗室公子公主,死得是很惨的!
另,史载天下大乱后,赵高曾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也”,以麻痹秦二世。而巨鹿之战后,项羽与章邯相对峙,最终,章邯投降项羽,也是担心赵高会在背后下手害他。
赵高为何要这样做?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若是子婴所言非虚,赵高之所以杀了那么多秦国要人,原来是与楚人缔结了盟约,要灭掉整个秦国宗室,而让他赵高在关中为王。
子婴按照他所说的策略,成功杀死了赵高,当了四十六天的秦三世。
四十六天后,刘邦率军从武关出发,驻军霸上,招降子婴。
赵高若真与楚人结盟,是不是与刘邦结盟呢?
以刘邦之豁达大度,只要有好处,就算赵高名声并不好,也是大有可能会结盟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所载,刘邦与赵高是有过联络的。
只是,刘邦得国后,为何并未说明赵高在灭秦中的作用?
难道,赵高是与另一个楚人——项羽——结盟?
只是,以项羽之霸气,未必会与赵高这“秦国奸相”结盟。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赵高很可能是与“义帝”楚怀王结盟。
“义帝”原是楚国宗室之后,赵高原是赵国宗室之后,两人出身原本相当,又都有灭秦称王之意,自然很可能一拍即合。
赵高既是赵国宗室之后,那么,他在秦始皇死后的所作所为,自是要为赵国复仇!而那他那太监之身,也很可能是为了打入秦宫而自宫的!
这,似可从赵高在秦二世时得到的一个封号,作为印证。
这个封号是——安武侯!
当年秦赵长平之战时,坑杀四十余万赵军的秦将白起,封号是——武安君!
赵国正是由于长平之战死了四十余万军人,才大伤元气。
赵高要“安武侯”这个封号,自是含有颠覆“武安君”白起为秦国所开创的辉煌历史的深意。
而《史记·高祖本纪》有云:“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是不是也是说给赵高听的?
当是时,宋义、刘邦、项羽、范增诸人,如何赶得上赵高先入定关中?
按理来说,赵高本是太监,本不应对帝位抱有太大的兴趣,但,据《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应为孙字),授之玺”所载,赵高逼杀秦二世胡亥后,毫不客气地将皇帝用的玉玺佩带在身上,当真是自命不凡。只是左右百官并不听从他,皇帝的宫殿又好几次要坍毁似的,赵高自知是上天不允许他称王称帝,群臣也不会答应,这才作罢。
赵高杀胡亥之时,刘邦刚攻陷武关不久,赵高是不是怕刘邦抢他的“关中王”?
只是,赵高千算万算,却没算到,太监如何能称王!
这里,无疑有一个疑点,就是司马迁为何不在《史记》一书中,明明白白地写出赵高在秦二世年间的所作所为,本是为赵国复仇?
以司马迁之才学,就凭《史记》中的这些记载,司马迁完全可以为赵高盖棺定论,司马迁为何不这样做?
司马迁是不是有什么顾忌?
秦国已灭,司马迁本不应对秦人还有顾忌。
司马迁真正顾忌的人,只能是汉时之人。
司马迁曾官至中书令。
汉武帝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政事,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
是的,司马迁是汉武帝的中书令,而赵高曾为秦始皇手书遗诏。
司马迁之所以能当中书令,是因为他是——宦者!
司马迁之所以是宦者,原是拜汉武帝所赐!
若是司马迁明明白白写出赵高是为了复仇才灭秦,那么,处处师法秦始皇的汉武帝,会作何想?
十有八九,会为司马迁再补上致命的一刀!
历史真是很会嘲弄人。
赵高为了灭秦,可是无所不用其极。所谓“收太半之赋”,正是由他一手操纵秦二世胡亥而促成的局面,加上李斯投机而不得其法,加重刑罚,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资治通鉴》)。
此时,让老百姓受不了的,可不止是赋税了。
这一招,叫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否则,陈涉如何能有120余万人追随他起义,天下百姓,也不可能追随项梁、项羽等六国之后去造反。
赵高为了操纵秦二世胡亥,还留下了一个典故——指鹿为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