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u8.com/readnovel/nov2020/27.shtml
印 度一直有崇拜女神的传统,但从哈拉巴文化至笈多时代,女神崇拜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只是到了中世纪,女神崇拜才占据了真正重要的地位,并在印度上层社会中 盛行开来。女神体现的是性力,按印度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看法,神即男性神是超然不动的,只有他的女性因素是积极的、活动的。笈多王朝时期,神的女性配偶已经 开始出现于印度神庙之中,之前,她们虽也存在,但多表现为影子般的形象。大约从公元五世纪开始,女神崇拜日益显耀,直到公元11世纪穆斯林入侵之后,女神 崇拜才从印度文化传统中的主流变成潜流。
性力教派主要崇拜性力。“性力” 音译萨克蒂,所以性力教派也叫萨克蒂教派,崇拜性力实际上指的就是崇拜女神或女性;性力也可理解为女性的本质和精神,具体体现为湿婆的配偶,其中以婆尔娃蒂、杜尔迦和迦梨最为有名。
为什么不崇拜神灵而崇拜性力或说是女神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印度人看来,性力代表着神灵所特有的能动性或活力,而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中出现的所 有形态的秘密能量,都来源并最终归于这种神力。举例来说,佛陀代表着佛教中最高的神明,但使我们中国人感到更为亲切也更为实在的却是观音菩萨,如果说佛陀 代表着静止主动、高高在上的精神的话,那么,观音体现的则是佛陀的活力,她与人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人们常常以对观音的崇拜代 替对佛陀的崇拜。从印度湿婆教派的神学观念上说,湿婆体现的是静止不动的纯粹意识,而萨克蒂即性力则表现为世界的幻觉力量,没有幻觉,就体现不出真实,只 有通过幻觉,真实才能体现出它的本质。萨克蒂自身永远是变幻莫测的,她永远在不停地此消彼长中摧毁或幻化出一切。无论是湿婆还是萨克蒂自身都不足以体现世 界的最高本质,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正是二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世界。往常,人们侧重于对神灵进行膜拜,但自性力教派出现之后,人们更多通过女神来接近神灵, 所以这时期几乎所有的神灵都有了配偶,而且常常是不止一个配偶。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印度宗教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性力派之前的婆罗门教将神与人隔裂开来,人们对神充满了敬畏之情;而性力派之后,神与人的界限模糊 了,神也过上了人的生活,所以都有了配偶。如此,当神被赋予了人的七情六欲之后,宗教与生活便不分彼此了,宗教上的禁欲主义与现实生活中的纵欲主义奇特地 交融在一起了。
所以,这时期兴起的性力崇拜,与其说是女神或性力的崇拜,不如说是对性和女人的崇拜,通过这种崇拜,宗教便变得有滋有味了。这种倾向不仅在印度的密教中 表现得尤其突出,而且也是当时印度各种宗教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以说,从公元五至十世纪,纵欲主义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源头上看,我们也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印度宗教与更为古老的非雅利安信仰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我们知道,对于各种女神的崇拜与一种母系社会组织有联系, 它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史前时代。这种宗教形式长时期内在亚非两大洲的一个辽阔地区占据着统治地位。在印度,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些被雅利安人文化同化 的程度最低的民众,诸如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东部孟加拉人等,他们始终坚持信仰本母。在印度的西北部、北部和东部(阿萨姆)等边境地区,类似的信仰一直 都很兴盛。性力派是各类地方性的女神崇拜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崇拜之所以会在当时的印度风行开来,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密教兴盛联系在一起。印度宗教哲学追求的是梵我合一,密教从性力崇拜的角度出发,将梵我合一 通俗化为男女一体、阴阳合一,这样,宗教修行中的修持女伴便不可或缺了,在多罗女神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形成一对神祇夫妇的同时,修持女伴便在 佛教密教的万神殿中迅速扩散开来。
印度宗教的教法与修行中浸透着一种新思想和新观念,以享乐来反抗苦行、以非道德来对抗宗教、以感官享受来抗拒宗教教条的束缚。现实世界有太多的束缚,宗 教企图使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性力教派把人类的性爱看成是对人的最大的束缚,从而以陶醉于性爱、为性爱而性爱来摆脱性爱对人的束缚。这使得印度传统的苦 行和禁欲主义分崩离析,与此同时,度母、罗陀、勒克什弥、萨罗娃斯蒂等一系列女神则纷纷诞生并变得光彩夺目。
《文艺女神萨罗娃斯蒂》,雕塑,公元12世纪,拉吉斯坦。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