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是我外公陈廷宪军旅生涯中结识的红颜知己,后来结成终生伴侣,并育有三个子女。他们俩人和外公在沛县的原配我外婆三个人之间维持了长达半多世纪的三角婚姻,这段关系一直到老人们去世,也没有弄出结果,演绎了一出一南一北一夫二妻的复杂家庭关系。外婆和外公育有三个子女,从这点上来说,外公似乎很公平。因为外公外婆前世是刘邦和吕后,估计李春华前世就是戚夫人了。
无意中发现的,转来看看,当作历史档案。http://www.ycnews.cn/homepage/2010-06/30/content_165568.htm
这是一辆充满传奇的自行车。它的产地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伪满洲国(现东北),抗战期间被新四军女战士从日本兵手中缴获。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位团首长想用跨下的坐骑交换,成长为女干部的“车主”不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年的日本“车主”想用一辆高级轿车交换,被中方拒绝,因为它已是中国最大新四军纪念馆的 “镇馆之宝”。
(外公外婆已经先后去世,只有二奶李春华还在,精神看上去好得很)
尽管已经是87岁高龄,但只要一想到存放在千里之外故乡纪念馆里的“老伙伴”,李春华就会莫名的激动。日有所思的结果是夜有所梦,而一旦梦醒,她就夜不能寐。如果不回来真切地看上一眼,那就会一直失眠下去。这不,前两天老人再回故乡,她又一次看到了当年的“老伙伴”。
“海盐博物馆真的很漂亮。”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在市区华祥宾馆见到了传奇老人李春华,她一大早就和当年的警卫员刘龙(现年81岁,住亭湖区永丰镇倪杰村)到海盐博物馆看了一圈。
在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国栋的陪同下,老人又一次来到那辆有着“满”字商标的二轮自行车前。1986年,新四军纪念馆向全国征集革命文物时,李春华依然将陪伴了自己40多年的“老伙伴”捐赠给家乡的纪念馆。看着“老伙伴”得到妥善保管,她非常欣慰,思绪也再一次将她拉回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
“假小子”从日军手中“抢”来自行车
李春华是响水县西河口人(今响水县响水镇上兴村),15岁参加新四军。由于母亲是地下交通员,李春华10岁就单独送过情报,因而被分到了新四军3师8旅政治部敌工训练班。
回忆起当年情景,她充满自豪感。她介绍说,当年的的她虽是一个女孩子,但给人的感觉却胜过须眉。当时的盐东县委书记亲切地称她为“假小子”。1943 年,开展情报训练,她和三名侦察员一起执行任务。归来途中,在今淮安与涟东交界的地方,遇上了几个日军,他们是骑着自行车下乡收集情报的情报士官。
李老告诉记者:“我很早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当时一看到鬼子骑的车,我就想弄一辆来骑骑。”她说,几名战友一商量,借着庄稼的掩护对敌人进行了观察,发现对方根本没有战斗戒备。于是,几名新四军战士突然跃起进行了偷袭。毫无思想准备的日军弃车狼狈逃窜,李春华见状,立刻骑上一辆自行车顺着庄稼地的旱沟回到连队。后来,为了侦察方便,连长汇报上级后就留下这辆自行车,给李春华等人使用。
再后来,20岁的李春华奉命从转入盐阜抗日根据地开辟民运工作。临行前,连长王六一将这辆铸有“满”字商标的自行车正式交给她,以方便工作的开展。
新四军战士多了一个好帮手
在采访时,李春华老人告诉记者,她应该是苏北唯一一名骑车的女新四军。她说,离开敌工训练班后,由于转移不便,就将车子寄放在涟东的一个农民家中,并嘱其千万保管好。1944年冬,已当民运队指导员的李春华想去涟东取回车子,但是因战事频繁,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46年底,在一位妇救会长的协助下,李春华才将车从涟东取回带入盐阜地区。
从此,这辆自行车便随李春华南征北战,几经周折,一同走过了40多个春秋。“这辆车走村串户,寻找过地方干部,侦查过情报、运送过伤员、驮过粮食。”
有一次,部队有批伤员驻扎在射阳的陈洋,原计划伤员从水路转移,后来接到命令发现河道被敌人封锁,伤员必须从陆路转移别处。可是五六十个伤员怎么转移?李春华想到了自行车。她二话没说,跨上车就走,找干部、找老乡,找担架,临走时,她将一个昏迷不醒的机枪手用车推行了几十里路,直到遇到接应的战友。最终,她运送的这位伤员得到了及时治疗而活了下来。
对这辆自行车有着深厚感情的还有刘龙,因他是李春华的警卫员,这辆自行车他也经常骑。他告诉记者说:“部队没有粮食时,就用这辆自行车来驮。”在益林的战斗中,伤员一个接着一个被抬下来,刘龙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找到了200多个农民和100多个担架,并组织众人将伤员运往建湖的战地医院救治,然后连夜回到阜宁公兴的部队所在地。“一个单趟就是30多里路,如果是没有它,光人奔跑,肯定吃不消。”刘龙说,这辆车特别结实,一次能驮400斤的粮食,踏起来也是飞快,轻轻一蹬,“能窜出好远”,刘龙的话充满了对这辆自行车的特殊感情。
刘龙还还告诉记者,在部队大家都当这辆车是个宝。逢到雨天不能骑时,车子总会在悄无声息中“丢失”,但它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原来是战士们偷偷推去擦拭保养了。后来,刘龙调到团卫生队。逢到拿药、取药,运送重伤员,他都得去李春华那里借自行车。说起过去的事,刘龙老人禁不住流下热泪。
战马、轿车交换都没“门”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辆自行车与李春华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厚?李春华向我们讲述了两件交换自行车的趣事。
有一次,李春华的爱人(时任84团政治处主任)陈廷宪骑着这辆车到军区开会,被团参谋长钟玉祥看到了。钟玉祥一下子动了心,可当他了解到是李春华的“座骑”时,立马提出要用自己的战马交换那辆自行车。话传到李春华耳中,李春华说什么也不答应。在她的眼里,这已经不仅仅是一辆车了,而是生活中无法或缺的亲密的“战友”。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李春华所在部队先开拔到丹东驻扎训练。出发前,李春华了解到车子要随行,必须要买票。为了不给公家增添麻烦,李春华只得舍弃在住地。钟参谋长看到后,知道李春华对这辆车的感情,立即派人将自行车给寄到丹东。后来,李春华将自己的孩子和这辆车一起寄托在丹东一个刘姓同志的家中。她本人则随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结束后,李春华接回孩子和车子,带回了北京。至此,这辆自行车随她南征北战、东转西移,一同走过了近四十个春秋。
李春华还说,文革期间,造反派看到自行车上的“满”字商标,让她抠掉,称如果不抠掉,那就当作特务对待。李春华义正辞严、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她说:“这块商标是日军侵华铁的罪证!”正是在她的坚持下,这辆自行车才得以保存完好。
1986年,新四军纪念馆在盐城兴建后,李春华毫不犹豫地将它捐赠给了新四军纪念馆。
1988年8月,一位60岁左右的日本人,由盐城市外办负责人、新四军纪念馆馆长等人陪同参观纪念馆。走到第六展厅的这辆“满洲”自行车前时,他左右细看、上下端详,并从行李中翻出一本旧记事本。当他将本上120424的数字与车上的钢印号码相核无误时,惊喜地向身边随行人员诉说起来……
原来这位日本老人就是这辆“满洲”自行车的原主人———当年的侵华日军佐田雅人(日本歌坛巨星佐田雅志的父亲)。
1943年,被迫应征入伍的佐田雅人作为侵华日军第12旅团的情报士官,在苏北淮海地区与其他7个日军骑着自行车搜寻新四军情报,途中与多名(实际仅有 4人)新四军相遇。交上火后,他为保自己性命,丢下自行车窜进了茂密的高粱地逃生。就这样,佐田雅人骑用的自行车成了新四军的战利品而留到至今。
不知佐田雅人出于什么考虑,在参观现场,他向纪念馆提出,只要能让这辆自行车重新回到他的身边,无论以什么条件作交换他都愿意,其中包括可以用日本当时最高级的轿车来换。然而,这是中华大地遭受日军践踏蹂躏的铁证,他的提议理所当然地遭到了馆方的拒绝。
“老伙伴”牵线两战友重逢
刘龙于1963年转业回了地方,先是在当时的交通部门工作时,后来又调到供电部门工作。从部队回来后,他就和李春华失去了联系。
直到2004年,刘龙无意中走到了新四军纪念馆。当年跟他一起参加革命的58名战友,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回到地方。怀着特殊的感情,刘龙走进了纪念馆。当他看到那辆陈列的自行车时,半天也没有移步。“太像我骑过的自行车了。”刘龙说,当时他就有一个感觉,认定是自己骑过的。不过,他没有想到与馆方联系,而是辗转与苏州的战友郝寿义联系上,终于知道了李春华现居北京了。
电话拨通后,一对老战友在电话里喜极而泣。李春华热情地邀请刘龙去北京做客,而且一留就是45天。他们在交谈中都在感谢这辆自行车,正是因为这辆自行车,两人在阔别四十多年后才再次相逢。
李春华虽然现在长年住在北京,但是那辆自行车总是在她梦中出现。她曾两次公开回来看望“老伙伴”,也曾四五次悄悄地一个人回来看过。李春华告诉记者,当年她曾骑车摔过跟头,摔伤了小拇指。前天,她在梦里又梦到了骑车摔伤,醒来后,一个人又悄悄地来到盐城。她说,人年纪越来越大,就老想着曾经的往事,尤其是这辆寄托着她一辈子情感的自行车,总让她魂牵梦绕,抛不下,丢不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