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icxo.com/read.jsp?aid=34212&uid=11943
吕后的爸吕公就是吕不韦(或者是其转世),看到这里不禁惊呼,历史的舞台实在是太小了,转来转去还是这帮人!
提起吕后,许多人并不陌生,知道她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史书上所称“高祖微时妃也”——刘邦不得志时的糟糠之妻。有关吕后的故事,王立群教授刚刚在《百家讲坛》串讲过。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无论是讲刘邦,还是讲吕后,都离不开一个神秘的人物——吕公,也就是吕后的老爸。可别小瞧了这位吕公,正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只一眼就瞧出了刘邦是个好苗子,是个乱世之中的“命世之才”,而且当即决定把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宝贝女儿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嫁给他,嫁妆不要,还倒贴。另一个女儿吕媭也嫁给了后来被封为舞阳侯的樊哙。
看人的眼光如此精准(连试用期都免了),可见吕公不是个等闲人物!
但《史记》中有关吕公的文字却仅此一处,以后便不知所终。最近在《吕太后本纪》的集解中发现这样的记载:“吕后父吕公,汉元年为临泗侯,四年卒,高后元年追谥曰吕宣王”。因为集解是由刘宋时的裴駰所作,时隔多年,可信度就大为降低了。
那么吕公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民间的商人?
纵然有钱,和沛县的县令关系不错,但为了避仇从单父搬家到沛县,也不会被沛中的豪杰吏如此追捧——“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而且沛令替自己的儿子求婚,吕公竟然不答应。投靠到别人门下,还敢态度如此强硬,这人胆子真大。
借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推理方法,我们可以初步断定,吕公的身份有可能高于沛县县令。
再往深处想,刘邦其实在见到吕公之前,是颇为潦倒的,四十多岁的人还娶不上媳妇,在那个普遍早婚的时代,已经是个老光棍了。虽然他之前见到秦始皇时,还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也”。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喟然太息”,可见信心也不足,不像项羽,张口就是“彼可取而代之”。我们不能因为刘邦说了那句话就捧他为英雄,阿Q不是也向往过革命吗?
刘邦真正振作,是在见到吕公之后。吕公不但当众对刘邦表示敬意(起,迎之门),还对他进行洗脑、激励;不但盛赞他的骨相不凡,奉劝他“愿季自爱”(季是刘邦的字),而且把自己最看重的也是最具有政治潜质的女儿嫁给他,以坚定他的决心和信念。
不仅如此,吕公还营造一种刘邦是真命天子的幻想,正像某些“气功大师”所作的暗示,以激起刘邦的雄起之心。
刘邦和吕雉结婚几年后,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一天,吕雉正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干活,来了一个老人要水喝。史书中说,吕雉不但給她水喝,还给他饭吃。这个老人吃饱喝足,就开始给吕雉相面,还相了两个孩子,结果都是贵人之相。老人刚走,刘邦正巧从亭长的任上告假回家探望,吕后就把这事告诉了他,刘邦赶快追到老人,给自己相了一面,结果老人说:我刚给一位夫人和她的孩子相过面,都有些像你,你更是贵不可言了。
读到这里,我总觉得有些猫腻,怎么那么巧,刘邦刚好告假回家,遇上有高人相面,都贵不可言。
若干年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两个,也有这种奇遇。小时候,两个人被他们的妈放在两个筐里挑着(估计也是没人照看孩子),遇上陈抟老祖,于是口中念道“谁说皇帝少,皇帝上担挑”,后来兄弟两个一辈子都不敢慢待陈抟。
这是闲话了。
其实给刘邦一家相面的那个老人,很可能也是吕公指使的,怕刘邦在“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中”消磨了意志,时不时地提醒于他。同时也让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坚定信心。不可有他志。
不久,刘邦奉命押送人去服徭役,走到中途人都跑了,刘邦犯了渎职罪,不敢回家,藏在芒、砀山中,结果吕后每次都能找到他,刘邦就很奇怪,吕后说:你头上常有云气(天子气),我看到云气就找到你了。刘邦就大喜。但史书中说“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这就奇怪了,藏起来就是怕别人找到,为什么还要到处张扬呢?这不是在制造政治舆论吗?
显然,吕后不是始作俑者,二十多岁的一个女子,还不具备这么复杂的政治头脑。幕后指使人,非吕公而谁!
具备这种政治智慧的人,会是一个普通的民间人士吗,他的背景,仅仅是“好相人”那么简单吗?
对于吕公的来龙去脉,史书中仅有寥寥数语: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由此我们知道,吕公在去沛之前住在单父,单父就是今天的山东单县。
吕家在单县是个什么样的家族,史书中没有记载。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顺着吕公的生活圈子往外画圆,就会发现在离圆心不远的地方,生活过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和吕公有着惊人的相似:民间人士、大富之家、敏感的政治嗅觉、超凡的政治智慧、胆略过人。
这个人的乡籍,《史记》中说他是“阳翟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都在河南境内。
而且,这个人也姓吕。
这就是《吕氏春秋》的总编、秦始皇的“仲父”吕不韦。
吕公和吕不韦会有关系吗?如果有,他会是吕不韦的什么人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