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武则天的大女儿死因真相: 妖魔化武則天(转)

孟憲實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完「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後,順勢講起唐高宗來。在敘述唐高宗個人事蹟之餘,不可免的秀了一下治史心得。畢竟隋唐史是他拿手科目。他把演講稿整理出這本《唐高宗的真相》,繁體字版在台灣由遠流出版。(http://www.ylib.com/search /ShowBook.asp?BookNo=N9040)說實在的,以這書名出書,在書市不景氣當下,會讓人捏把冷汗,擔心唐高宗人氣不夠。雖然書名不可能扣著唐高宗的爸爸唐太宗,至少提到武則天吧。但都沒有。就是唐高宗本人出馬,和出版市場硬碰硬。其實此書好看,和《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一樣,因為是演講稿,非常口語。講者在學術的厚實基礎上,用口語表達,既把歷史普及化,又不失學問傳導,是很值得推廣的出版之路。《唐高宗的真相》不只是談唐高宗個人及那個時代,不只是牽涉到武則天的部分精彩,可滿足讀者好奇而已。頗多章節,還有考證與翻案。這裡說的考證,不是章句考訂或地名官制等歷史專業的考據,而是像推理小說或檢察官辦案那樣,除了人證、物證,除了史料,還要推論當事人的人格動機、心理因素。不過這本書最吸引人,至少最吸引我的,是附錄這篇「公主之死──妖魔化武則天事件之一」。.公主之死.這篇附錄談的是一個案子:武則天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嬰,嫁禍給王皇后,導致王皇后失寵,后位不保。武則天被扶立為后。孟教授說,不,沒有此事,這是一系列妖魔化武則天的事件之一。此案分為兩部分:1有無武則天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嬰嫁禍給王皇后一事?2若有,王皇后是否因此而失寵被罷黜?(當然若1不成立,2就不必討論了。)孟憲實否定此案,主要是:1從史料的「從簡至繁的記錄變遷」來談;2從武則天的動機論和行為模式來談。前者我同意,後者保留。我先略談第一部分。請注意:網路上看到資料,包括「百度」、「雅虎知識+」,大量轉貼一文。說什麼:「在《新唐書》和被公認為寫唐朝歷史寫得最客觀的《舊唐書》裏,壓根沒有提到什麼公主被謀殺的事。」還生動描繪說:「武則天一大早去散步,皇上在早朝。皇后獨自前來看望小公主,突覺身體不適,匆匆離去。武則天和皇上回來,發現小公主已死。....」這些都是胡說八道。此案最早記載於北宋年間《唐會要》:「昭儀(皇帝九嬪之首,指武則天)所生女暴卒(暴斃),又奏王皇后殺之,上(皇上)遂有廢后之意。」這個記載說,高宗武則天所生的女兒突然死了,死因不明,武則天說是王皇后下的手。高宗萌生廢黜王皇后的念頭。怪的是,此事,五代(後唐出帝開運二年,945年)成書的《舊唐書》無記載。只在「則天皇后本紀」的「史臣曰」有這段文字:「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姦人妒婦之恒態也。」「振喉絕襁褓之兒」,應該是指扼殺親生女兒的事。孟憲實研判,這件事沒有寫入《舊唐書》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編撰者聽說此傳聞,但沒有確鑿證據,「只好用這種更具有個人意見的方式表達出來。」.加油添醋的重口味.北宋歐陽修等人所撰的《新唐書》對這段情節,卻敘述得活龍活現,有很戲劇化的畫面出現:「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資治通鑑》進一步描寫細節,細到簡直作者就在現場:「后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后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資治通鑑》說,王皇后來看望女嬰,離開後,武則天偷偷殺掉公主,蓋好被子。唐高宗駕到,武則天假裝歡笑,兩人進房間探望愛的結晶,掀開被子,發現公主死亡。詢問左右,說剛才皇后來過。於是皇帝大怒,認為是王皇后幹的。王皇后百口莫辯,於是皇帝產生廢立皇后的念頭。孟憲實提出疑問:「從以上的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公主之死的文字記錄,有一個由簡至繁的變遷過程,在該過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發生的時間沒有進一步的信息,但是細節反而越來越清晰。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曾經有過一個『層累地構造學說』,意思是古代的歷史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清晰,恰好證明是後人締造的結果。...所有的當事人都沒有留下記錄,那麼後人是通過什麼途徑反而獲得了更多的細節呢?」更啟人疑竇的,應該是下列這些事:李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為李敬業寫《討武瞾檄》。按理檄文醜化敵人唯恐不及,這篇檄文也子虛烏有的說武則天「弒君鴆母」(殺害唐高宗和自己的母親)。但就沒有提及武則天殺害小公主一事。可見,至少在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的時候,還沒有這種傳聞。而唐憲宗時期成書的《大唐新語》中也未提及。 由此可推估,此事在武則天身後好久才才出現。會不會可能有人知道,他當時沒講,但告訴了別人,事情傳來傳去,後來才被歷史作者知道?問題是這種事一個人就可幹了,且應該不會有人在旁看到,包括女婢。那麼是誰看到,且細節都知道?若真有此事,皇帝大怒,後來要讓皇后換人做做看的時候,一定把此當做罪狀,但從頭到尾沒這一項?這不奇怪嗎?總之,公主之死,充滿懸疑。孟教授認為是後人捏造來抹黑武則天的。但孟教授有些推估,我不以為。例如說,女兒是愛的結晶,可維繫她和高宗的愛情,而捏死女兒不一定能扳倒皇后,反而賠了一個女兒,划不來。這說法就有待商榷了。皇后生不出來,而武則天可以一生再生。留得子宮在,不怕沒兒生,犧牲一個女兒,對政治人物,尤其古代政治人物,算什麼呢?為了權位,兒子殺父皇,父皇殺兒子,史不絕書。不是嗎?歷史的真實是什麼?不是像現在文獻記錄,把高宗產生廢后想法,歸於皇后被嫁禍殺公主。想想看,這個事由這麼好利用,但皇帝未以此作為廢后的理由,可見事有蹊蹺。皇帝廢后想法的發生動因,並非小公主之死,而是厭勝事件,從《舊唐書》看得很清楚。.借鑒史學.武則天被妖魔化,為什麼?孟憲實解釋,問題出在中國傳統史學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借鑒史學」的政治至上觀點,學術是為政治服務的,是為了給當政者看,為了提醒當政者不要犯錯誤,就把有些錯誤放大。因此北宋《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就把武則天妖魔化,凸顯武則天的壞。「為了政治的需要,就犧牲歷史的真實。」從《資治通鑑》書名就知道,借鑒史學在史官記史時的主流地位。我們讀史書,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