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勤子屠母”历来没有历史学家给予关注。禹的儿子为什么叫启也应该有历史的出处的。启的出生最早的记载源于《汉书·武帝纪》里颜师古所引用的一段《淮南子》,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强调颜师古所引,是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淮南子》中并没有这段记载: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到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 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淮南子》
两段的说法各执一是。屈原的“勤子屠母”的疑问似乎没有表现在《淮南子》中。"勤子屠母"古汉语意思是:为了救儿子而杀了母亲。
我一直以为,如果一个历史事实我们认定它是历史,就应该把它设定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去加以考证。如果上面两段话我们认定是历史真实的话,其中最解释不通的就是两个关键。一是禹化为熊,二是石破北方而启生。
禹化为熊很好理解。大禹在野外栉风沐雨十三年,又历经艰险,吃尽苦头。外表上像一只黑熊是可以理解的。况且这不关夏启的出生。所以关键在怎样解释《淮南 子》中“石破北方而启生。”这样一句话。按照屈原的历史上最早的提问,这个“石破北方而启生”一定和“勤子屠母”有关。
我认为,一直以来的研究者没有真正读懂“石破北方而启生”这样几个字,以致后世谬误流传。
按照我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这几个字的应该是这样的:
“石剖背方而启生。”下面做一些必要的论证和注释。
一、石,大禹时代的石刀,主要用于分割兽肉。也被用来进行剖腹产和剖背产手术。
二、破,通剖。破和剖先秦声音同在滂母,可以互通。从《说文》的意义破是有石碎的意思,但是剖的古意是判,就是分割。这两个意思都是把东西分割开的意思。
三、北,通背。北是背的音符,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四、“启,开也。”《说文》
从以上注释我们可以连贯地理解“石破北方而启生”的原始意义应该是:大禹用石刀剖开了涂山氏的背,而夏启就出生了。这就是屈原所疑问的“何勤子屠母,而死 分竟地?”看来因为剖背产子使涂山氏失去了生命。所以屈原说大禹“勤子屠母”。遍查远古史,涂山氏自夏启出生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籍中。应该是死于这次难 产。
我在《史前人类的生老病死》的博文中详细列举了远古时代妇女分娩时的常见方法:
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女人群体的生活基本接近动物群体的觅食,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行不知所之”地游走,即使怀孕即将临产也必须为生活奔走。如果孩子是顺产 而不是剖腹产就被认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诗经·生民》和《诗经·生命之什》里都有这样的欣慰之辞:“不坼不副,无灾无害”。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难产 也是常事。上古时代对难产的办法是剖腹,也有叫背坼的。两者的区别只是剖腹的部位不同而已。前者沿胸下,而后者在背部肋下。例如: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集解]若夫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历代久远,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 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 《史记·楚世家》
“禹毋修已,吞神珠如薏苡(音意以),胸坼生禹。” 《世本·帝系篇》
“禹毋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涂山。” 《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杨雄《蜀王本纪》
以上数例说明上古时难产是常见的事,对付难产的办法就是用刀剖腹(坼腹)或者从产妇的侧身沿最下一根胸肋剖至背后以取出胎儿(胸坼或背坼)。然后等待数月以后刀口自然愈合。上面的例子还说明大禹的家族有背坼的传统。
很显然,涂山氏采用的是背剖分娩,即背坼。不幸的是在生下夏启以后,涂山氏就死了。所以屈原说大禹“勤子屠母”。说明远古流传的历史,夏启的出生方式就是剖腹产。所以大禹给他的新生儿取名叫启。意思是“打开”。启,开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